close

這一篇文章的內容是我近期聽了蘇文清職能治療師的演講,覺得他的教養理念與我相似,於是,我將資訊整理、內化,並結合自己的思考,再輸出的內容。整篇文章乾貨滿滿,第一次接觸的父母可能會覺得資訊量龐大、難以消化,其實我自己也常常會回看自己寫的文章,因為這些都是我的育兒筆記,當父母不簡單,時時刻刻都在學習、審視與調整自己的教養方式,一起加油!

⚜︎ 學齡前的孩子,學什麼? 怎麼學?

本次演講主題為『學習力,從遊戲與訓練開始』,這次講的是學齡前的孩子,如何培養學習力? 學齡前的孩子一般是指幼兒園階段2~6歲的幼兒,這個階段是兒童發展的關鍵期,家長需要常常觀察自己的孩子各方面使否落後,是否需要進行早療。

台灣管理學泰斗許士軍教授說過,管理是 : 群策群力,以竟事功我們可以將家庭看作是一個企業,父母為管理者/領導者(Leader),幼兒就是新進員工/跟隨者(Follwer),父母需要藉助周圍的人、資源與環境,共同協助孩子達成孩子自己人生目標。這個流程就是PDSPlan(計畫)-Do(執行)-See(檢查),這個概念最早起源於20世紀,由沃特·阿曼德·休哈特(Walter A. Shewhart)提出,後來演變為很有名的戴明循環(PDCA)。從這次的演講主題來看,學習力目標(Plan)遊戲與訓練方法(Do)隱藏的概念內驅力 是 檢查(See)

 

一、學習力 - 目標(Plan) & 遊戲與訓練 - 方法(Do)

1.注意力 : 給孩子做完一件事的機會

■ 注意力是一種習慣,它可以透過家長的鼓勵、引導、誘導與要求來養成,家長陪伴孩子時,要讓孩子學習自主性。

居家訓練方式 : 收玩具、做家事、撿樹葉、撿豆子、尋寶遊戲。

■ 注意力與視覺有80%的關聯性,聽覺次之,因此,專注力也與眼睛注視、搜尋、辨識等能力有很大的相關性,這就是為什麼注意力好,未來的閱讀能力也會好。收玩具是非常好的訓練,玩具有大有小,可以鍛鍊幼兒手部抓握能力,收拾過程中需要用視覺進行辨識,經過腦袋思考後進行分類與配對,每個人的分類方式都不同,這同時可以訓練幼兒的計畫與組織能力,玩具是否放得進去不同的收納櫃,也考驗幼兒的空間概念;做家事也是一樣的道理,做家事特別能訓練邏輯思維能力,幼兒容易有思考跳躍的問題,透過做家事,可以了解每一件事情的前因後果與順序。撿樹葉的遊戲可以有很多樣,例如可以跟幼兒說今天我們來找相同形狀的樹葉,這就是在訓練幼兒的視覺與記憶力,它必須記得原來的葉片形狀,尋找的過程中,考驗視覺能力,在記憶力逐漸模糊的情況下,還能找到相似的樹葉,尋寶遊戲也是一樣的意思。撿豆子特別考驗幼兒的耐心,會訓練到分類、配對、認知能力,用不同的工具撿豆子,還可以訓練手部抓握、夾取、撈等手部精細動作,以及手眼協調能力。

■ 整個過程家長最好要陪伴在旁邊,越小年齡的孩子,越容易分心,家長常會覺得孩子健忘,就會責罵,其實是因為在他小小的腦袋裡,裝不了那麼多訊息,它處理與記憶訊息的能力還不完整,例如媽咪請寶貝收玩具,寶貝剛開始很開心收拾,但收到一半就開始玩起玩具,因為他看到玩具,想到曾經自己怎麼玩這個玩具,這是新的訊息,就忘記先前媽咪給的舊訊息了。幼兒對於數量與時間的觀念不足,家長不要罵孩子,有時候孩子覺得收了好久還沒收完,或是玩具數量好多不想收,其實將心比心,大人面對滿屋子的物品,是不是也很懶的收,所以現在才會衍生出整理師、收納師這種新興職業。因此,身為家長應該更有耐心,家長可以跟寶貝一起收玩具,例如你一半我一半、你收紅色我收黃色玩具,時間控制在寶貝能接受的程度,陪伴的技巧我之後再詳細說明。

 

2.大肢體運動 : 讓小孩有活動肢體的機會

■ 肢體運動需要身心靈仔細感受、可以讓人情緒穩定、需要不同的策略計畫,家長陪伴孩子時,要讓孩子學習探索性。

■ 公園訓練方式 : 走平衡木、跨越障礙物、跳、攀爬、滑草、搬運遊戲。

■ 孩子的體力是練習而來的,台灣學齡前的幼兒最缺乏的就是戶外運動,白天被送到幼兒園或托嬰中心,晚上又被抓去上才藝課,台灣的高工時導致父母下班時間普遍晚,假日也只想在家放鬆。即使如此,孩子既然生了,狗狗既然養了,他們需要釋放的活動量我們還是要滿足。孩子在運動的時候,需要全身心感受自己身體的位置和重心,去平衡與協調四肢與肌肉,思考與認識自己的身體,最重要的是,孩子會從中建立自己的動作計畫,不論是跳、攀爬、走樓梯,都需要用身體的力量,都要控制自己的身體,孩子應該在什麼時間點跳起來? 應該要跳多高? 走樓梯腳要抬多高?這些動作對大人來說很簡單,對小孩來說都是新鮮的,也是需要訓練的。孩子能把動作計畫拆解的越精細,它就能將動作完成的越好越精準,若是家長觀察到孩子某個動作一直做不起來,家長也要去拆解幼兒動作,幫助他找出是哪個環節出問題,加強訓練那一部分的動作。

■ 孩子運動的時候,難免跌倒,家長不應該怕孩子跌倒就大幅降低孩子自主探索,如果孩子常常不小心、不懂控制、甚至不懂痛的感覺,家長要加強訓練與教導。

■ 很多家長以為只有文靜的孩子需要鍛鍊體力,其實活動力強的孩子更需要鍛鍊,只是鍛鍊的內容不同,體力好的孩子,家長要陪著他訓練自我控制自己的活動量,若孩子精神太過亢奮,先暫停活動,讓孩子冷靜、整理完情緒再繼續玩,並且反覆練習。

■ 這邊要特別強調,不一定要去上感統課程,家長可以善用公園、親子館等周圍環境既有的東西,發揮想像力與幼兒玩,例如繞著水溝蓋踢球、玩傳接球時要繞過樹木丟球、用地磚不同的顏色當作跳板,只能跳紅色地磚,不可掉到黃色地磚。

 

3.手部精細動作訓練 : 讓孩子有動手動腦的機會

■ 手部操作需要視覺帶動,視覺回饋影響認知思考,認知思考需要注意力,家長陪伴孩子時,讓孩子學習經驗性。

居家訓練方式 : 積木(組合)、繪畫(塗鴉)

如果你只能選擇兩種玩具給小孩,積木和繪畫用品是CP值最高的選擇。這兩種玩具有一個共性,就是玩具很基本,但變化性很廣,也就是要動腦。有些孩子玩玩具時,玩的時間不長,家長可以介入觀察,孩子到底是注意力不足還是不會玩?  注意力前面已經說過,不會玩的意思是,小孩不知道怎麼玩這個玩具,或者玩法很單一,也有可能他害怕失敗,所以只用一種方式玩。如果是不會玩的情況,家長不要馬上給孩子答案,可以先給線索引導。買玩具回來也不要先看說明書,這樣會扼殺想像力,玩具的選擇越簡單越好。

傳統上認為木頭玩具是最好的選擇,但家長不需要被這個說法制約,積木有分塑膠和木頭,塑膠的好處是輕盈,有些人會質疑塑膠有塑化劑,但也有廠商用等級較好的塑膠做玩具,家長可以做選擇;木頭玩具通常是原木的又重,打到會很痛,若廠商用劣質木頭來做,一樣會有有毒物質的疑慮,所以,不論是塑膠和木頭玩具,家長都要審慎評估,而不是一味的認為木頭就一定好,最重要還是安全與適合孩子。玩具不要買太多,容易三心二意,我未來會打蒙特梭利的文章,那時候再仔細說。

2歲開始,家長可以給孩子一個塗鴉牆,畫畫不要怕髒,廣告顏料+膠水就可以讓孩子玩得很開心。

 

4.每天陪伴孩子,騰出說話和分享的時間

■ 說話可以訓練口語表達能力,分享可以獲得關注,家長陪伴孩子時,多給予正向回饋,讓孩子有成就感

■ 居家訓練方式 : 扮家家酒、表演、益智遊戲、繪本、事件討論、情境說明

現代的家長很忙碌,但即使忙,當小孩在問問題或跟你分享學校的事情時,家長都要盡可能回應,孩子還小的時候,即使亂回應都好,像是好、嗯、可以去、好棒、對呀、是喔...等詞彙,長期的不回應或忽視,會造成孩子越來越不想跟你分享他的事情。傾聽才會有信任感,有信任感才會願意說,套用在任何關係裡都一樣!

當孩子有不好的行為出現,家長需要善用誇張的肢體語言、用故事的角色與任務規則來約束孩子的行為,例如自導自演演戲。你可以假裝跟牆壁對話,父:牆壁說你太吵了,孩:牆壁不會說話 父: 他說你是假的不會說話,喔喔,這樣喔! ㄟ~牆壁說他不是假的,只是你沒注意到他而已......請大家發揮自己想像力。同樣的玩具與教材,家長可以透過想像力與說故事的能力製造新鮮感,讓孩子不會玩膩,同時可以激發創造力,例如平衡木,第一天玩,先講故事,有一隻小猴子要去採蘋果,經過獨木橋...,第二天玩,故事變成有一隻小山羊要去海邊,他經過了海邊的大橋,我們要跟他一起過橋...,用故事來吸引小孩,進而規範孩子的行為,比說教來的有用。與孩子玩遊戲時,要多跟孩子對話,從中你會觀察到孩子的想法。

家長在親子共讀繪本時,不要按照故事書的文字來唸,因為孩子的能力很多時候跟不上,要先製造畫面、角色扮演,從看圖說故事開始。若孩子不想聽,一直翻,代表他將閱讀形式化了,他只是想要趕快翻完結束說故事的時間,這時侯,家長可以透過與他互動、提出疑問,來將孩子的注意力放在家長身上。這其實很考驗家長能力,你能不能看一張圖片,就講出一則故事,或講一堂課,這讓我想到以前建築系大一的設計課,我的教授只是在A4白紙上畫了一條直線,這條直線他就講了一ˊ整天,當時的我是備感震撼的。

五歲前要多跟小孩玩扮家家酒,可以提高社會互動能力與生活經驗。

孩子陪伴大人的時間就只有前面的黃金十年,之後你想陪他,他未必願意,所以,多用放假的時間陪伴孩子吧! 日常生活的遊戲是從陪伴開始,一起旅遊是很好的,透過旅遊,可以提升與孩子的親密感,這裡有一個重點,就是旅遊內容需要以小孩為中心,才能有效提升親子關係。

 

二、透過遊戲與訓練,不斷觀察與調整,進而產生學習的內驅力 - 檢查(See)

家長在設定每一個教養目標後,執行時要不斷進行分析 : 1.小孩有無能力、2.能力在哪個階段

以下透過4個例子,示範什麼叫做有無能力。

1.為什麼小孩長大後不愛拿筆畫畫? 小時候明明很愛呀!

2.為什麼有些孩子寫聯絡簿很快,有的很慢?

寫字或繪畫都會同時使用手和腦,手部指的是運筆能力,有些小孩寫字用錯力量,容易手痠和累,就不愛寫字,畫畫不懂的時重時輕,不懂觀察光影變化,畫出來的作品不好看,也會影響孩子畫畫意願;腦部指的是孩子寫字時需要觀察部首、筆畫,需要去記憶與歸納,如果沒有部首與筆畫的概念,他寫字時腦袋沒有文字概念,就會一直抬頭低頭抬頭低頭,寫字像是在描圖型,就會寫很慢,同樣的道理用在寫英文,沒有大量閱讀或學過字首字跟的孩子,英文詞彙對他們來說就是一串符號,就像你看阿拉伯文一樣,我請你抄寫一段阿拉伯文,你一定也抄很慢,因為腦袋沒有阿拉伯文的邏輯與概念,你只是在描繪一串符號而已。

如果你的孩子情況是這樣,代表你的孩子在寫字這部分無能力,必須從根源解決。如果你的孩子畫素描時,發現他懂得用不同B的鉛筆畫出明暗對比,他有觀察能力,但為什麼畫面看起來很生硬,仔細觀察,可能是他不懂漸層疊畫的技法,所以銜接的很生硬,這時候他不是沒有能力,而是需要訓練自己手指乃至手腕的出力,疊出柔和漸層的效果。

3.為什麼有的孩子不玩鬼抓人?

家長以為孩子不愛玩鬼抓人,是因為沒興趣? 還是不喜歡交朋友? 如果是這兩個原因,那與能力無關,但家長有沒有想過,一般孩子都是喜歡跟同齡人玩的,為什麼我的孩子不愛? 用心的家長這時候可以介入觀察,有時,會觀察到孩子是因為跑太慢,每次都第一個被抓,當鬼後又抓不到人,沒成就感,覺得不好玩,自然就排斥,你說他是不愛嗎? 或許,我們讓他跟更小年齡的孩子玩、與他跑步能力相符的孩子玩,他就會玩得很開心,又或許,家長制定跑步訓練計畫,讓孩子體能增強,讓他能跟上同齡人,自然就會想要一起玩。

4.小孩說不想學才藝怎麼辦?

透過上述例子,我們了解父母需要觀察整個事件的環節是哪邊出了問題,調整方法、協助與陪伴孩子解決,而不是一味逃避。學習才藝剛開始是快樂學習,以學音樂來說,學齡前通常都是輕鬆地唱唱跳跳,快樂學習為主,4-7歲開始,根據孩子的能力會漸漸進入專業的學習軌道,這時候的訓練,剛開始也是輕鬆的,但是練到某一個程度,就會遇到撞牆期,有一種無法突破、怎麼練都練不好、好難的感覺,這時候也是孩子容易放棄的時候,訓練的概念就要介入進來,整首曲子很難練,那我們就拆解,先練前面4小節,反覆練習,再練後面4小節,接著一次串聯8小節;如果4小節還是太難,那就再次拆解為2小節,以此類推,慢慢的整首曲子就能串連起來,如果這樣還是戀不起來,就要另外找原因,是不是看不懂樂譜? 是不是不懂樂理? ... 這個過程是痛苦的,孩子受到挫折容易逃避,父母誤以為孩子沒興趣,尊重孩子而放棄學習。快樂學習要看階段,訓練的養成一定是辛苦的,但這兩者絕對是同等重要且並存的,孩子因感到快樂有趣而願意學習某項才藝或知識,學習過程遇到挫折並不斷訓練,訓練成功後解鎖新的技能,獲得成就感後內心會產生內在驅動力,這樣的內驅力能讓自己再次學習更艱難的技法,如此過程,不斷產生正向循環,孩子就會慢慢的變得越來越強大與專業,這就是遊戲、訓練、內驅力三者間的循環,這非常重要,學習好的孩子,她對於這門學科或才藝的內驅力絕對是強的。

 

善用周圍物品與資源,家長從日常生活當中就可以訓練孩子,學習力的養成最好的方式就是從生活小事著手,只要能激發小孩的專注力、思考力、判斷力、自制力、觀察力、想像力,都是很棒的活動。最後,外包式的教育和教養是我不推崇的,既然生了孩子,如果家庭經濟沒有困難到某種程度,請每天請騰出一點時間給孩子,即便只有半小時高品質的專心陪伴與觀察都很好,共勉之~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如果覺得我的文章對您有幫助,歡迎幫我「按讚」「分享」「關注」我喔!

 也歡迎追蹤我的 Instagram ✈︎【2023奧捷蜜旅DAY2】巴德伊舍-哈修塔特-天空步道和  Threads ✈︎【2023奧捷蜜旅DAY2】巴德伊舍-哈修塔特-天空步道

🚫 請尊重著作權法! 照片、表格未經授權,不得任意轉載使用! 謝謝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shirleypumpkin 的頭像
    shirleypumpkin

    雪莉南瓜の生活週記

    shirleypumpk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